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大讨论——我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举行“数智时代AI赋能一流本科发展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04-22 作者:管理员来源:


 

为响应四川大学开展“教风管风建设月”活动的工作部署,推动数智时代背景下的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于418日上午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517会议室成功举办“一流本科教育教学发展大讨论”系列活动之“数智时代AI赋能一流本科发展研讨会”。本次研讨会聚焦AI技术在高校教学与科研中的应用趋势,通过案例分享与专题讨论,探索人工智能助力历史学科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研讨会由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李晓宇副教授主持。他在开场致辞中简要介绍了此次活动的背景、目标及与会嘉宾,并强调本次研讨会旨在促进人工智能技术与中国古代史专业方向的深度融合。

 

 

AI赋能文化数字化:从理论到实践

首位主讲嘉宾新华智云董事长助理兼西南公司总经理周柯岚以“AI技术在高校教学、科研领域的应用趋势与案例分享”为题,从四个维度展开分享:一是“文脉四川”等文化数字化平台的建设经验;二是AI技术在地方志文献处理、知识图谱构建及多模态数据分析中的具体应用;三是数据安全与文化资源共享的实践探索;四是以“苏轼数字人”和“红色文化图谱”为例,展示AI技术在文化领域的创新应用场景。

 

教师视角:数字人文教学的创新探索

会场通过腾讯会议连线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师冯博文,请他结合教学实践,分享了开设“数字人文与史学研究”本科课程的经验。他重点介绍了数字人文与史学研究课程的设计与实施、AI工具(如OCR识别和社会网络分析)对学生研究能力的提升作用,以及在资源有限条件下开展数字人文教学的有效路径。这些经验为同类院校提供了可借鉴的教学模式。

 

 

学生视角:AI辅助学术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24级博士生黄韵竹从使用者角度出发,分享了AI工具在史学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包括古籍标点、行迹地图绘制等技术实践,以及AI辅助学术写作与文献管理的个人经验。她特别探讨了学术规范与AI使用的边界问题,认为这将成为未来学术伦理研究的重要议题。

专题研讨:技术革新与人文研究的平衡

在讨论环节,与会教师围绕AI技术对历史学研究范式的挑战展开深入交流,重点探讨了三个核心问题:AI能否替代传统研究中的"人文洞察"、如何平衡工具效率与学术严谨性、以及数据共享与隐私保护的矛盾解决方案。

 

 

未来展望:构建AI赋能教育新生态

研讨会最后达成三点共识:一是推动建立校际数字人文资源共享平台;二是开发适配文科研究的AI工具;三是加强师生AI素养培训,促进技术赋能教育公平。主持人李晓宇总结指出,AI技术应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呼吁加强跨学科合作,推动数智技术与人文研究的有机融合。

本次研讨会吸引了校内外师生20余人参与,现场交流气氛热烈,为数字时代的历史学教学与科研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撰稿人:中国古代史教研室 罗吉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