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级本科历史学专业《社会实践》课圆满完成 川西田野考察工作
发布日期:2025-07-08 作者:管理员来源:
7月3日至5日,在指导教师田国励、周薇薇、李灿3位老师的带领下,2022级历史学专业同学前往建川博物馆、刘氏庄园博物馆、新场古镇、三苏祠开展了为期三天的田野考察,深入感受川西历史文化与社会民俗。
考察第一天首站为建川博物馆聚落。在专业讲解员引领下,同学们首先参观了“中流砥柱”馆。入口处断裂柱廊建筑意象象征民族存亡危急时刻,倾斜的太行山岩浮雕再现华北战略困局,高大的延安宝塔钢构装置标志战略支点形成。大量核心展品中重点阐释三组关键物证链:承载舆论战使命的《新华日报》印刷机铅字模,以其巨大发行量突破信息封锁;展现群众智慧的冀中地道战复原沙盘,精细呈现了复杂的地下网络系统及其村落连城防御功能;标识着激烈铁路争夺的百团大战军事地图,清晰标注了密集的铁路破袭点。转入国防兵器馆后,轻武器展线对比陈列凸显战场技术差异:中正式步枪与三八式步枪的有效射程对比形成火力梯度,太原兵工厂山炮的剖面模型揭示其工艺缺陷导致的射程衰减,飞虎队P-40战机残骸机翼上的多处弹孔分布印证了滇缅航线空战的激烈程度。川军抗战馆环形展陈以物证串联历史逻辑,恒温展柜中的死字旗经检测确认为特定材质川北土布,其上靛蓝矿物颜料题写的“伤时拭血,死后裹身”深刻体现了当时民众的抗战意志。
当天下午,团队转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刘氏庄园博物馆。由专业讲解员分两组带队导览。老公馆巴洛克门楼的砖雕融合传统吉祥观念,科林斯柱式与川西穿斗构架结合处采用了深榫卯节点;歇山大厅特定时期加装的彩玻花窗,其鸢尾花纹样与已知的法国里昂教堂装饰图录纹样高度一致印证文化输入。收租院泥塑群雕现场,众多真人大像构成剥削机制实证链;验租盘剥场景陈列的特制大斗配合馆藏安仁镇商会量具校准档案揭示欺诈手段;逼租环节铁链刑具与地方司法档案记载的九连环刑具制式完全吻合。庄园经济史展厅大量地契账簿构成时间证据轴,聚焦一份特定年份的佃户铁板租租约条款——“旱涝不减”的高额租额,结合地方志记载的亩产数据,揭露了剥削本质。
考察第二天的目的地是新场古镇。新场古镇位于大邑县西部,是茶马古道上的重要历史集镇。古镇始建于东汉时期,兴盛于明末清初,得名源于其作为周边地区新兴的集市中心。其核心区保存了较为完整的清代及民国时期川西传统民居建筑群和街巷格局。古镇主要街道呈“二纵二横井字形”布局。沿街建筑多为穿斗式木结构,青瓦坡顶,一至二层为主,普遍采用“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商住混合模式,反映了传统商业集镇的典型功能特征。建筑立面多为木板墙或竹编夹泥墙,部分大户宅院设有封火山墙和精美木雕窗棂。关键公共建筑包括清源宫、福临社以及璧山寺遗址,体现了古镇多元的社会功能与信仰文化。在本次考察中,为方便同学们近距离体会新场古镇的人文风情与历史氛围,选择让同学们自由组队出行。又为了保障安全,要求各小组组长必须按时进行考勤。一上午的考察活动结束后,同学们在当地品尝特色美食,又于饭后乘坐大巴车前往眉山市,为次日的三苏祠考察做准备。
考察第三天上午,临近出发,大雨,带队导师为同学们分发雨具后,带领大家步行前往三苏祠。三苏祠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纱縠行南段,原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故居,是中国现存纪念“三苏”最重要的祠庙建筑群与文物收藏地。其地望可追溯至苏氏故宅,元代改宅为祠,经历代修葺与重建,现存建筑主体为清康熙四年(1665年)在旧址上重建,并经清同治、光绪年间及近现代多次扩建修缮形成。祠庙坐北朝南,采用传统祠庙建筑与园林结合的布局形式,为三进四合院格局,主要建筑包括大门、前殿、启贤堂、来凤轩、东西厢房、正殿(飨殿,供奉苏轼、苏辙塑像)等。建筑多为木结构,青瓦屋顶,穿斗或抬梁式构架,风格朴素庄重,体现清代川西地区祠庙建筑特色。除中轴线建筑外,祠内分布有碑亭、洗砚池、古井、披风榭、百坡亭等附属建筑与纪念性景观。祠内收藏有大量与三苏相关的碑刻、匾联、书画、古籍等文物,尤以历代名家题咏碑刻为著,如《丰乐亭记》、《醉翁亭记》、《表忠观碑》、《柳州罗池庙碑》四大名碑的金石碑或木刻。园内古木参天,尤以祠内相传为苏轼手植的银杏、黄葛树为标志。三苏祠整体环境清幽,建筑布局严谨,是研究三苏生平、宋代文化、清代四川祠庙建筑艺术及地方文脉的重要实物载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功能兼具纪念、展示、研究与文化传承,是眉山最重要的历史文化地标。三苏祠历代以来皆有崇祀、增建,团队特意请专业解说员随行,为大家讲解三苏祠各处建筑的历史背景。祠内的碑刻、书画,与解说员的讲解,共同为同学们讲解了一堂课本以外的历史。
新场古镇与三苏祠作为两处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存,提供了理解四川地区历史的不同维度。新场古镇完整保留了清代至民国时期的川西场镇格局与建筑风貌,其商住合一的建筑布局、沿河分布的街道及传统集市活动,是研究明清以来川西地区商贸发展、茶马古道影响以及基层社会日常生活形态的典型实物例证。三苏祠则由苏氏故居演变而来,其严谨的祠庙建筑群、丰富的碑刻文物及历代叠加的纪念性景观,集中展示了宋代以降精英文化的传承、地方文脉的构建过程以及纪念性空间的形成机制。
三天考察的晚间,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开展两场“红色精神主题教育”,同学们根据白天考察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踊跃发言,积极交流。同时,组织观摩了经典电影——《大决战之辽沈战役》。
在田野考察中,同学们自由选择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学习探索,或独立考察、或分工合作,增进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锻炼了大家动手实践的能力,丰富了同学们对历史文化的体感和认知。
供稿人、供图人:李诗婕
审阅人:田国励、胡楠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