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谈纪要丨李华瑞:《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究》的写作

发布日期:2025-10-27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25年10月25日下午,“徐中舒纪念讲座暨川大宋史讲坛(23)”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200会议室举行,主题为“《回望贺兰:西夏文明史再研究》的写作”。本次讲座主讲人为浙江大学敦和讲教授中国宋史研究会会长李华瑞教授,主持人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复生教授,并吸引了校内外40多位师生参加。

讲座伊始,李教授回顾《回望贺兰》的写作缘起。出生、成长于河西走廊的乡土情感,使他对西夏史产生兴趣。而长期以来,国内西夏学者关于西夏文明的内涵,西夏文明与汉文明、中亚文明的关系,西夏文明在中华文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等重要问题,未有专门而系统的探究。李教授强调“一些历史问题是重大政治原则问题”。而俄国和欧美学者视西夏为中亚国家的观点,尚未引起国内学界的回应与讨论。因此,自整体来探研西夏文明,观察讨论11—13世纪西夏对河陇、河套华夏文明之重建过程,既是重要的学术论题,也是国内学者责任感之体现。

接着,李教授围绕“西夏文明概念界定”展开论述。他指出,讨论河陇、河套华夏文明,既离不开该地区属于汉唐华夏文明的历史背景,也不能忽视该地区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其华夏文明不尽同于中原地区,具备较深的民族融合和极其绚丽多彩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烙印。

随后,李教授针对“西夏是中亚国家吗”的观点,做出四点回应:第一,国际学界关于西夏历史的看法,多基于俄罗斯和欧洲中心论的观点。第二,西方学者通过对“Tangut”(唐古特)名词研究,将党项族族属和突厥族进行联系,仅是逻辑推论,缺乏关键史料论证。而李教授通过梳理中外文献,总结“党项”和“唐古特”概念流变的六大特点,揭示出北族“唐古特”一词译自汉语“党项”。第三,将“西夏视作中亚国家”观点是错误的。究其原因,即自19世纪以来俄罗斯学界的中亚研究,带有浓厚俄罗斯化色彩的中亚观,打上了“欧洲中心论”的烙印。第四,国际学界受俄罗斯关于西夏研究的影响,缺乏对西夏历史的清晰和准确认识。

之后,李教授介绍《回望贺兰》的“新视角和新观点”,概括为五个方面:分别是“对西夏的历史作用认识”“关于党项族社会的发展、交融和党项羌拓跋氏政权的性质”“王化之地——西夏故地前史”“吐蕃王国对唐中后期西夏故地的影响”“西夏美术考古中的文化基因”。

最后,李教授论及“西夏文明史研究的范式”,提出如下五点思考:第一,在缺少西夏文历史资料的条件下,如《宋史》中的《党项传》《夏国传》等汉文字记述的党项和西夏早期历史,应是第一手资料。第二,讨论西夏文明,既要注意西夏建国前党项族文化形成与建国后西夏文明形成之间的区别,也要注意西夏汉化与西夏文明的区别。第三,西夏文明的形成,是河陇、河套地区华夏文明在8世纪中叶至11世纪初暂时衰落后的又一次复兴。第四,西夏文明不是对汉唐河陇地区华夏文明简单重复,而是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甚至进一步成长壮大。第五,需要重新认识吐蕃文化和西夏文明间的关系。

图片

主持人刘复生老师总结说,李教授从中华文明的高度来探研西夏文明,高屋建瓴,启人深思。

在提问交流环节,大家就沙俄“制造”民族的“科学”方法及与其帝国政策间的关系部族文化和国家文化间的差异西夏语言研重要性及其如何突破等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撰稿人:黄成斌

审核:粟品孝、姜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