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与文化变迁
发布日期:2011-10-24 作者:管理员来源:
10月21日上午8:30至10:00,以“辛亥革命与文化变迁”为主题的小组讨论会在蜀兰大酒店第三会议室举行。会议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李德英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勇研究员评论。
复旦大学邹振环教授首先作了题为“张謇与清末宪政史译刊的影响与意义”的报告。邹教授详细阐述了张謇与翰墨林书局所翻译的《日本议会史》、《英国国会史》和《宪法古义》的主要内容,指出张謇通过翻译日、英相关宪政书籍,向清末朝野双方引进了两种立宪模式,不仅为近代中国的宪政理论的建构和实践提供了丰富的知识资源,而且掀起了清末宪政改革中又一波的译刊高潮。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刘世龙教授在“清末的讲演活动(兼及白话文)——以四川保路运动为例”的报告中,通过几个重要讲演文本的对比,着重说明了四川保路运动讲演的修辞功用。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王东杰教授以“在政治之外求建设:任鸿隽的革命经验、儒家理想与‘建立学界论’”为题,试图通过任鸿隽的活动展现近代学人建立独立于政治的学术界观念,以及他们寻求一个超政治化领域的努力。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郭书愚博士则以“张之洞的‘守旧’形象及存古学堂为例”,讨论了清季士人趋新程度的多层次面相。针对既有的清末新政研究多关注在野一方的言论,郭书愚博士侧重于以朝廷的视角来观察时人的新旧形象。
接着,马勇研究员做了评论,他指出相关研究应该注意的问题,包括立宪党人的君主立宪信仰为何在革命成功后发生转变、参与政治的知识分子如何看待政治与学术的关系及政治史研究与学术史研究的关系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