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治辽宋金史杂谈 上篇

发布日期:2011-12-02 作者:管理员来源:

 

时间:11月25日下午
在这一讲中,王先生主要谈的是治辽宋金史的经验和教训。
首先,王先生以社会经济史研究问题为开场白,阐述了陶希圣先生及其领导的“食货派”对近代中国经济史研究的开创之功和取得的成就,强调“食货派”研究社会经济史的方法其实就是用的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以此来表明马克思主义在历史研究的重要性。同时对现在一些高校忽视经济史研究的现象表达了自己的看法,认为研究方向均衡发展对于治史者的重要性。接着王先生又谈了自己在历史研究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指出了当今青年学者与老辈学者相比,在硬件条件方面固然具有优势,但是在繁体字识别使用和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认识方面存在不足。
其次,王先生拟就十四个具体问题进行展开:
第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和现代科学。王先生特别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一些历史问题研究中的重要作用,认为研究诸如社会经济和古代地方政治等问题,如果不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分析,就谈不上具有真正的科学价值。但同时也要求大家要“兼容并包、择善而从”,不被任何一种理论束缚,而是能量体裁衣,将理论运用的恰到好处。
第二、道德与文章。王先生奉劝我们不能使自己身和心敝于势和利,并引蒙文通先生的话,强调心术不正之人是绝对搞不好学问的。同时王先生也对现在的年轻学子们寄予厚望,认为“不想当大师的研究生就不是好的研究生”,希望我们能朝着大师的方向努力。
第三、提高写作能力。强调史学语言运用的重要性。王先生认为,半文半白的语言表达方式是最适合历史学的,范文澜先生《中国通史简编》中的某些章节和翦伯赞先生的《中国史纲》可以算是我们学习史学表达最好的范本,同时,鲁迅先生的某些杂文也能让我们领悟到语言表达的精髓。另外一点,一定要运用干净简洁的语言,尽量不要自创新词,写文章不能故作高深和赶时髦地运用一些并没有意义的“新”词汇来作为所谓的“创新”。
第四、史料的局限性和重要性。实证离不开史料,但是史料并不就是史学。我们在运用史料的时候要注意理论指导,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下,有时候一分史料可以说几分话,而有的时候几分史料只能说一分话。并认为传统文献材料不可避免的具有残缺性,所以应该认识到考古资料和实地考察的重要性,在掌握文献材料的条件下尽可能的关注新发现的材料,并注重实地考察。
第五、考证。王先生强调了考证的重要性,认为虽然马克思主义理论是研究历史的重要工具,但是有相当一部分问题是无法牵强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来研究的,相反,研究绝大多数的历史问题却无法离开考证,考证是史学家的基本功。对考证的要求一是丰富,二是准确。并提出“去伪存真、由表入里、由此及彼、分清主次”的考证原则。王先生同时认为,顾颉刚先生倡导的“古史辩”讨论是真正意义上的史学革命,其提出的“古史是层垒的造成的”观点在现代史学研究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对此一定要有所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