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忆黎澍先生

发布日期:2011-12-02 作者:管理员来源:

 

时间:11月27日上午
在讲黎澍先生之前,王先生首先发表了对历史研究中意识形态的看法。认为意识形态的排他性应当两方面看,现在别的都可以讲,就是不能谈马克思主义,也不对,理论这个东西,要用的得当,当用而不用和不当用而用,都影响研究质量。
随后,王先生谈了介绍黎澍先生的因由,感慨现在年轻人已很少知道黎先生,黎澍先生对现代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也很少有人知晓。
王先生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十分强调必然性,而现在一些学者有意回避必然性的问题。然而当中华民族经历了大饥荒和文革两次奇灾惨祸之後,痛定思痛,这两次大事件是何缘由,有何必然性?这应当是每个真诚信仰马克思主义的人,必须正视而回答的问题,而不应回避的问题。黎澍先生是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的第一人。
期间,王先生还介绍了文革时北大女学生林昭等人的事迹,他们是用马克思主义阶级论观点在观察当时的中国社会。王先生认为林昭是一位中国现代史上伟大的女性。
这一讲中,王先生介绍了不少不为人知的当代史、当时史学史内容,别开生面。他强调黎澍先生的贡献不应被遗忘。
王先生对黎澍先生作大致如下评价:黎澍先生曾在《新华日报》工作过,他有时说,自己是搞新闻出身。他主要研究近代史,就国学和中国古史的根基而论,当然比不上范文澜等先生。但是,提出重新批判专制主义的问题,是黎澍先生对中国史学,也是对中华民族的重大贡献。这是范文澜等先生未能做到的。至于活到文革结束後的郭沫若先生,其後半生的学术道路,也根本无法与黎澍先生相比。我想,中国史学界,中华民族是不可能忘记黎澍先生的贡献的。黎澍先生打开了中国史学重新批判专制主义之门,是一位勇敢的开门手。
随后王先生介绍了周良霄、顾菊英、刘泽华、王春瑜、韦庆远诸位先生。
王先生指出,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如今特别是专制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等级授职制,就是不适应现代经济基础的两项上层建筑,必定在刬革之列,这是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最后,王先生总结前四讲的授课,指出两点:第一条是不要忘记马克思主义一些基本原理,对治史是有用的,不要轻易抛弃它,抛弃了影响自己研究的质量,但是也不要用那种排他性;第二条,是道德文章,还是蒙文通先生那句话,心术不正的人是搞不好学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