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系列讲座:解说《论语·里仁》篇“君子喻于义”章
发布日期:2012-12-17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2年12月14日周五晚19:30,历史文化学院王炎平教授在四川大学研究生院3-119教室作了题为“《论语•里仁》篇‘君子喻于义章’解说”的学术讲座。学院师生出席并聆听了此次讲座。讲座由王东杰教授主持。
《论语里仁》篇中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之语。首先,王炎平教授比较了“君子”、“小人”的古今不同:今人将“君子”、“小人”比作人的道德水平的不同,即“君子”道德高尚,“小人”道德卑劣;而古人将“君子”、“小人”比做人的阶级身份不同,即“君子”指的是贵族,“小人”指的是平民。并就此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的真实含义:一、贵族不应与平民争利;二、肯定平民获取利益的正当性;三、贵族的责任是维护义,创造条件来让平民获利。
其次,王教授分析了义与利的关系: “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论语•里仁》)——孔子本人承认获利是人的天性;“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孟子提出“制民之产”的重要性,即小人要喻义,首先要获利来作为物质保障;“周急不济富”(《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与人以利应从光寡孤独开始,而不是先给富人;并借此指出人民与国家资源分配关系,即国家与人民的利益是相辅相成的,民穷则国穷,民富则国富,国家若是恣意窃取人民财富必会败亡——“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大学》);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应遵守公平公正的原则——“不患寡而患不均”( 《论语·季氏》)。
随后,王教授讲解了孔孟经济理论与古代社会的关系:法家提倡“富国”、“王资”将人民当做生产工具和战争机器,而孟子将其称为“富桀”(《孟子•告子下》)。孔孟反对苛政——“苛政猛于虎”(《礼记·檀弓下》)、“率兽食人”(《孟子•梁惠王上》),并且指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其中的时并不应当解为农时,百姓是人,除了给予耕作时间外还应有休息的时间。先秦儒家对于商业的态度并不反对,“《洪范》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二者,生民之本。……食足货通,然后国实民富,而教化成。……财者,治国安民之本也。”(《汉书•食货志》)《洪范》是战国儒生所作,其中的货指的是商业,由此可观之,儒家对于商业的重要性是充分肯定的。王炎平教授指出儒家的经济观念包含有“天人关系”,充分考虑了天时、地利、物性,将人视为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参天地之化异”,是最早的生态经济,对于现在西方经济理念有很好的借鉴价值。
最后,王炎平教授为我们介绍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观念的两次历史上转变:西汉董仲舒将其解为君子当求义,小人当求利,二者各行其道;宋儒在肯定君子求义的同时,否定小人求利。最终,以一句“利均天下,家给人足”结束了本次讲座。
王炎平教授以近七十之高龄,为在座师生奉献了一场近三个小时的高水平学术讲座。引经据典,口若悬河,妙语解颐。讲座结束时,全场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王教授由衷的感谢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