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伯嘉教授应邀来我院与师生座谈交流
发布日期:2012-12-19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2年12月19日上午9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历史系讲座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夏伯嘉先生应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之邀,在文科楼224研讨室与我院师生进行了一场亲切座谈。座谈会由徐波教授主持。王献华教授、粟品孝教授、吕和应、查晓英等老师及研究生、本科生等20余人参与了座谈。
座谈会上,夏伯嘉教授首先简要介绍了自己选择学习西方史的缘由:当时香港教育界对鸦片战争等历史问题有不同的讲授,而且当时香港不同媒体对时局的阐述亦有不同,这些均给青少年时代的夏教授带来困扰;所以他学习历史,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寻求自我定位与自我认同,而西方历史则是他当时更渴望探求的。随后,他亦强调学人在治学过程中,不能将西方史与中国史割裂,学习西方史需要有中国史的根基。
王献华教授也从自身求学、治学经历对读书治史之动因与夏教授做了探讨,他认为在外部解释体系不同促使治史者进行研究外,从自身出发,对于问题本身的探究亦同等重要。粟品孝教授提议夏教授能与在座学生分享自己学习、掌握多门外语过程中的经验。夏教授说,学习语言是一个长期过程,目标不可定得过短,应先以学好一门外语为主,要有决心和信心,坚持最为关键;且语言的掌握是提升治学水准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学习世界史还是中国史,语言(外语与古汉语)的学习都极为重要。会上,刘世龙教授也就夏教授的讲稿《明清之际在欧洲的中国人》中的史料来源情况与他进行了交流。
在回应我院学生的提问时,夏教授指出,对于既有历史解释的怀疑应一直存在,问题意识是搜求、比较不同史料,从而辨析史实的动力;每个时代的治史者对于历史均会有不同的诠释,重点是要看他们依据什么来对历史做出解释;读书过程中要有满足感,怀疑精神需要存在,但不代表一定要与既有研究形成对抗,要依据史料说话;东方主义与西方主义的二元分法他不赞成,且《东方学》的作者萨义德于晚年亦对东西二元对立的学术语境进行了反思;对于来华天主教传教士而言,鸦片战争前后,此类人群有很大不同,明清时他们更多地希望中国士大夫阶层能在儒家传统之基础上信仰天主教,而鸦片战争后,他们已有了殖民主义、帝国主义的优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