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历史学家算起来——计量史学的魅力与挑战

发布日期:2013-10-27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31024日晚7点,我院中国社会经济史讲师周琳以“让历史学家算起来——计量史学的魅力与挑战”为题,在文科楼五楼藏研所会议室为我院师生做了一场精彩而新颖的学术报告。李德英副院长主持了讲座,罗凯、何凯等老师出席了讲座。

周琳老师师从李伯重教授,其专业方向为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专长为清代商业城市中经济、社会与法律的互动。报告开始前,周老师询问在座师生一个问题——计量史学是什么?她指出:笼统言之,计量史学是指对一系列可以量度的现象进行的历史研究。在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Geoffrey Barraclough1908-1984)的名著《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已经对计量史学进行了评估与展望。周老师首先概括了本次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三个方面:“历史学家的‘数字饥渴’”,“历史如何计量”以及计量史学是“‘数据迷信’还是更好的历史”的追问。

周老师所认为的历史学家的这种“数字饥渴”,主要是指目前主流的历史叙述仍然不擅长或不习惯合理使用数字来说明问题。因此,需要让在座师生了解当前计量史学界主要在关注哪些问题,主要在从事哪些研究,以及取得了怎样的成果。她现身说法,以她本人参加的量化历史讲习班(201375~15日在北京清华大学市场与社会研究中心举办)为例,来介绍量化史学界的相关情况。此次讲习班成员包括:陈志武、龙登高、李中清、李伯重、周黎安等学界先进。他们关注的主要问题亦丰富多样,囊括了政治史(制度评估、政府表现等),社会史(人口、社会流动、生活水平等),经济史(劳动生产率、税收、GDP等),法制史(司法审判、诉讼类型等),教育史(教育水平、教育机会等)以及文化史(文化符号、文化传播等)。那么,历史如何计量呢?周老师推荐了Charles H. Feinstein, Mark Thomas的著作《让历史学算起来》(Making History Count: A Primier in Quantitative Methods for Historian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该书包括了计量史学的多种方法与模型、研究个案以及习题,能有效帮助学习者了解或进入计量史学领域(若配套数据库——http://uk.Cambridge.org/resources/0521806631使用效果更好)。她仍以讲习班成员为例,龚启圣(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讲座教授)在研究清末义和团时期传教士逃亡路线与“东南互保”的关系时,他引入了线性回归的数学模型来进行研究(存在的问题:其数据如何选取与使用)。随后,周老师介绍了当代最伟大的经济史数据与考证分析专家——Angus Maddison1926-2010)以及他主持的国际生产率和产出比较项目(Maddison Project)。还介绍了她的博士导师李伯重教授(现任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代表作《中国的早期近代经济——1820年代华亭—娄县地区GDP研究》。曾来我院讲学)。周琳老师指出,相对而言,计量史学的优势在于数据的共享,她向大家介绍并展示了众多资源丰富的数据库(如李中清、康文林等创建的辽宁多代人口数据库)。

最后,周琳老师谈到了计量史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之前提到的数据选取与使用的问题;二是研究方法的问题,其实仍与前一个问题紧密相关,比如怎样选取或选取哪些方面的数据作为衡量问题的标准。当然,“数据迷信”的原因不可一概而论,这其中分为能力上和态度上的。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这些问题而否定计量史学的重要性及其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