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宅讲座第二十四讲:嘉绒地区的亲属称谓系统
发布日期:2014-04-25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4年4月23日,受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和人类学研究所联合主办之“李安宅讲座”的邀请,法国国家科学研究中心(CNRS)语言学家向柏霖(Guillaume Jacques)研究员在四川大学藏学研究所111室,就嘉绒地区的亲属称谓作报告。
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研究中,亲属称谓是较为专深的一类,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在西方人类学界得到深入探讨,而现今不大为学界所注重,有式微的倾向。向柏霖等欧美年轻一辈学者有重振该研究之想法。
西方人类学的亲属称谓研究,以美国人类学家摩尔根为奠基人。他根据所得材料,将之分为六类:第一是最复杂的,叫苏丹型。这种类型在中国比较普遍,其特点是姨、姑、母各有称呼,叔伯、舅和父也各有称呼,不相雷同。第二为中国所无,叫夏威夷型。这一类亲属称谓的特点是叔舅的称呼相同,姨姑的称呼也相同。第三叫爱斯基摩类型,是所有亲属称谓当中最简单的,其特点是按辈分称呼,即己身称父母一辈的所有男性,都只有一个称呼,对这一辈所有的女性,也是一个称呼。同辈的情况也是如此。
第四是易洛魁型,在川西有,比如普米族和木里的部分藏族即是这种类型;其特点是对母、姨的称呼,跟对姑的称呼不同;而对父、伯叔的称呼,跟对舅的称呼,也不同。
第五是奥马哈型,第六是克劳(Crow)型,二者是相对称的,在北美的苏人(Sioux)中比较普遍。前者的主要特点是舅舅和舅舅的儿子是同一个称呼,后者则是姑姑和姑姑的女儿是同一个称呼。
这是向氏柏霖结合中国情况而作的既有研究介绍。他演讲的重点是川西的嘉绒茶堡地区的亲属称谓系统。这一系统属奥马哈类型,还体现该类型的另一个特点即跨世代称呼的一致性。比如姑的儿子跟姐妹的儿子是同一个称呼。按照对称原则,克劳型的另一个特点即侄女跟舅舅的女儿是同一个称呼。但中国目前没有发现有克劳型亲属称谓。
茶堡亲属称谓的另一个特点,是领属前缀。比如,茶堡语中没有兄弟这个称呼,只有带上领属前缀的称呼,如a-xtɤɣ(意即我的兄弟)、nɤ-xtɤɣ(你的兄弟)、ɯ-xtɤɣ(他的兄弟)、tɕi-xtɤɣ(我俩的兄弟)、ndʑi-xtɤɣ(你俩的兄弟)、ndʑi-xtɤɣ(他俩的兄弟)、i-xtɤɣ(我们的兄弟)、nɯ-xtɤɣ(你们的兄弟)和nɯ-xtɤɣ (他们的兄弟)等。但没有xtɤɣ这个词。若要表示通称的兄弟,则用tɤ-xtɤɣ,但较少用。除了亲属称谓而外,身体的部位和某些词如枕头等,也有领属前缀。所有的前缀都具有语法功能。
氏言,语言学和人类学联系最紧密的领域即是亲属制度研究,而川西地区则是语言学和人类学结合研究的金矿区。以马尔康为例,这里除了汉语和藏语安多话外,另有五种互相不通的土话,有的人数不到万人。这在中国是较为罕见的。在时代变动较大的情况下,许多亲属称谓会逐渐消失,如果此时不记录,将来想要记录亦不可得矣。向氏此前曾出版《嘉绒语研究》,但以一人之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所带的五名博士生,皆从事这一区域的土话研究。
甄别亲属称谓的类型,仅仅是研究的第一步,如何解释在马尔康地区出现奥马哈型亲属称谓,以及亲属称谓跟社会-文化中的其他因素的关联,则需要更多的研究工作。除了共时语言学而外,还需要社会-文化人类学、历史语言学和民族史等的偕同研究,涉及的地理范围更不限于一乡一村,而是跨区域的比较。
来自西南民族大学、四川省社科院和本校的听众近三十人参与讲座和讨论。讨论的议题涉及现代的“藏语”和“藏族”等概念袭用到古代是否妥当、茶堡话中能否看出有按年龄而分的群体、近亲通婚对亲属称谓是否有影响、影响亲属称谓的诸种因素等。讲座深入浅出,引人入胜。在座不少听众生起对亲属称谓研究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