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水论坛丨 我与西藏有个约会——考古学者眼中的高原文明
发布日期:2022-07-21 作者:来源:团委、学生会
2022年7月5日晚,四川大学第11期锦水论坛“我与西藏有个约会——考古学者眼中的高原文明”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第一教学楼A座水上报告厅成功举办。
本次论坛由四川大学学生会主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团委、学生会承办,邀请到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学术院长霍巍教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川大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讲座
(注:图为工作人员布置好的会场)
(注:图为工作人员在调试设备)
讲座开始前,校学生会和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团委、学生会的工作人员提前布置会场,调试设备,为讲座的顺利举办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同学们也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检票入场。
(注:图为同学在会场外签到)
(注:图为霍巍教授与嘉宾们到场就坐)
本次讲座,霍巍教授与现场400余名师生分享了西藏高原的形成过程,西藏高原史前石器、高原丝绸之路、高原“敦煌”石窟壁画所反映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内涵,以及西藏高原的考古生活。霍巍教授认为,西藏的考古工作,在世界学术范围内都有着重要地位,并且大有可为。他通过讲述自身的传奇经历、展示第一手影像资料,带领师生们“亲临”西藏高原考古发掘的现场,一步步让大家感受西藏、认识西藏。
首先,霍教授以西藏高原的“沧海桑田”作引言,介绍了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并强调西藏高原关乎着整个人类命运。
(注:图为霍巍教授在讲解喜马拉雅造山运动)
接着,霍巍教授和大家一同聚焦西藏考古的重点发现。从70年代川大考古系童恩正教授发现昌都卡若新石器时代遗址,并第一次在西藏高原进行了科学的考古发掘,到90年代霍巍教授与李永宪教授发现细石器,西藏高原早期历史的眉目渐渐清晰。
(注:图为同学们在认真听讲)
后来于吉隆县境内发现的摩崖石刻唐碑则让大家的目光跨越千年,移步历史时期,其上所载《大唐天竺使出铭》为王玄策出使印度,乃至唐代中印交通中“吐蕃-泥婆罗道”的线路等问题提供了可靠的实物材料,对唐代国际交通史、交流史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而被称作“高原敦煌”的皮央·东嘎佛教石窟遗址群,其内的壁画色彩鲜艳、题材多样,既带有印度、尼泊尔、中原等不同区域特色,又融合自身浓郁的高原特征,生动地体现了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西藏高原从来不是一座孤岛。
(注:图为霍巍教授在展示东嘎石窟窟内的精美壁画)
最后,霍教授总结了西藏考古的困难及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也将西藏考古生活中的难忘记忆娓娓道来,在自然风光之外,更强调了其人文美、民族美。
(注:图为霍巍教授在分享西藏考古难忘的经历)
论坛尾声的互动提问环节中,在场各年级各专业的同学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就西藏高原与中原文化交流、海贝的来源等角度与霍教授展开讨论。
(注:图为同学在向霍巍教授提问相关问题)
最后,在师生们热烈的掌声中,本次锦水论坛“我与西藏有个约会——考古学者眼中的高原文明”圆满结束。
(注:图为同学代表向霍巍教授献花)
本次论坛揭开了西藏高原的神秘面纱,让同学们感受到高原文明的独特,从而加深了对于中华文化谱系的了解。霍巍教授深入浅出的讲授,也真正做到“延伸历史轴线,活化历史场景”,使考古学跳脱出枯燥与晦涩,变得生动而立体,让同学们充分领略考古的魅力。
世界屋脊,点亮历史之夜空;九州师生,共盼西藏之未来!
(注:图为霍巍教授、到场嘉宾及全体工作人员合影留念)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
团委、学生会 来稿
撰稿人:邓洁芮 赵雅萱
二零二二年七月五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