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学术沙龙——考古学与工科”纪要

发布日期:2022-06-06 作者:刘双双 摄影:孙萱 来源:

2022年5月19日下午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517会议室举行了由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与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考古学与工科学术沙龙。此次沙龙旨在探讨工科与考古学的合作点,畅想新技术在考古学应用的可能性与前景,积极推进文科与工科深度交叉融合,深化新文科、新工科内涵式发展,助推我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来自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考古文博学院、计算机学院、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电气工程学院的二十余位老师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8位老师做主题发言。

跨学科学术沙龙海报


学术沙龙现场


与会人员自我介绍

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杨锋副主任发言的主题是《地理信息技术、三维图像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杨老师谈到考古学科发展的背景得益于近年国家战略、新文科建设以及当今社会考古热的高涨,指出当下是考古学发展的一个机遇期,未来考古学与工科有更多的合作机会。他首先谈及现在的川大考古专业学生田野实习已经在利用这地理信息技术,并为田野考古工作提供了很大帮助,然后从信息档案管理系统、考古调查勘探、考古研究等方面介绍了地理信息技术在考古学中的应用。此外,杨老师还谈及三维图形图像技术在考古学的广泛应用,如利用三维建模来进行对造像的研究、利用无人机技术拍摄高精度照片进行遗址分析,以及通过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碑刻、石窟寺开展研究,同时避免了传统拓印对文物的损害。最后,杨老师也分析了其不足之处,例如网络、算力条件不易满足、复杂模型的处理技术不易掌握、电子拓片技术不够成熟、没有统一的全国性/区域性平台统一存储、管理相关数据等。

考古文博学院杨锋老师做汇报

考古文博学院宋吉香副教授汇报的主题是《形态测量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应用》。宋老师首先简单介绍了植物考古的概念,其次以学界关于西亚古代小麦等的研究为例,讲解了形态测量在植物考古研究中的应用,然后指出高分辨率影像技术特别是X射线计算机断层成像和Micro-CT,在形态测量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和巨大潜能,而且能够减少对植物遗存的损害。最后,宋老师提出在快速成像、测量设备及高分辨率影像技术等方面可以与在座老师开展相关研究。

考古文博学院宋吉香老师做汇报

接着发言的是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第宝锋副院长及其团队,汇报主题分别是《中国传统聚落地理环境适应性研究》、《灾害监测与治理》、《信息管理与平台服务》。第宝锋教授先是介绍了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地质灾害与风险管理、环境演变与模拟、聚落环境与城乡规划、灾害信息与应急管等方面;接着聚焦于聚落地理环境,重点汇报了团队在传统村落聚类、分区和少数民族聚落环境适应性等问题的研究成果。此外,其团队还根据全国聚落情况建立数据库,分析聚落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助力预警救灾工作。之后,曲云鹏副研究员介绍了其团队在灾害检测和治理中运用全声态光纤检测系统取得的一些成果,并向大家展示了这门技术在抢险救灾方面的应用。最后,左齐副研究员的汇报则侧重于信息管理与服务平台的建设。其团队目前在智慧文保和智慧博物馆建设方面取得较大进展,例如南京博物院智慧平台的建设、文物的数字化保护等。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第宝锋老师在做汇报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曲云鹏老师在做汇报

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左齐老师做汇报

计算机学院刘艳丽教授汇报的主题是《虚拟融合技术研究与应用简介》。刘老师首先介绍了其团队成员和研究方向,然后言简意赅的阐述了虚实融合的概念。紧接着,她提到AR技术目前在定位与重建、物体跟踪等方面的应用,并特别介绍了其团队在金沙遗址博物馆所做的文物虚拟融合技术开发研究情况。此外,刘老师展示了虚拟融合技术在阴影检测与去除、人脸光照归一化、弱光图像增强等方面的发展运用。最后,刘老师播放了其团队利用虚拟融合模拟HIVE全天候飞行系统的视频,并展示了其团队建设的沉浸式虚拟漫游系统。在介绍沉浸式虚拟模拟漫游时,她特别提到了遗址漫游和文物VR呈现,指出虚拟融合技术与考古学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

计算机学院刘艳丽老师做汇报

计算机学院陈虎副教授汇报的主题为《多模态智能感知交流》,其主题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智能增强和智能感知。陈老师首先讲解了多模态感知与普通感知的最大区别是普通感知主要基于视觉感知,而多模态则是包括触觉、听觉、声觉、视觉等;智能增强主要运用在智能图像增强(如去噪)、模态转化(例如变脸)等;智能检测识别(即智能感知)运用广泛,如缺陷检测、异物检测等。然后,陈老师重点介绍了多模态智能感知在考古学方面的运用,如遥感图像水域提取、异源图像匹配、激光雷达检测、视触觉融合、文物探伤等。另外,其团队正在研究的可以自由自主抓取物体的机器人技术,未来也能够运用在考古发掘当中。

计算机学院陈虎老师做汇报

最后一位发言的是电气工程学院刘凯教授,汇报的主题是《三维点云用途》。刘老师先是介绍了结构光三维成像的类型与原理,指出三维成像方式很多,但结构光三维成像优势突出,与二维进行数据比较,其优点更加明显。此外也提到其与考古学的结合,例如利用结构光三维成像对严重侵蚀的墓碑文字的释读。接着概述了三维点云的用途,如环境检测、产品质量检测、高端定制、管道表面服饰和凹陷检测、电力线巡检、绝缘子爬距计算等。之后,刘老师还从人机交互和多投影拼接技术讲解了三维成像的扩展性应用,指出其智能性与灵活性大大增强。

电气工程学院刘凯老师做汇报

在所有代表发言结束后,吕红亮院长带领与会老师参观了考古学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考古学系的老师们向大家介绍了目前实验室的发展状况以及所配备的设施,谈到加强与工科合作是考古学发展的必然趋势。

最后,本次沙龙圆满结束,与会人员收获颇丰。相信未来通过学科间的深度交叉融合,四川大学考古学和工科能够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

吕红亮院长向与会老师讲解旧石器知识

与会老师参观植物考古实验室

与会老师参观博物馆虚拟仿真实验室

新闻稿:刘双双

摄影:孙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