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马敏:“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讲座

发布日期:2023-03-27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23年3月25日下午15:00-17:00,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建设的若干思考”讲座于文科楼二区负一楼报告厅如期举行。本次讲座是我院“拔尖&强基名家讲堂”系列讲座第一场,由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近代史研究所所长马敏教授主讲,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吕红亮主持,多位老师和研究生、本科生到场聆听。

吕红亮院长开场致辞

    马敏教授首先介绍了建设中国特色学术话语体系的重要性。在探讨如何建设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之前,马敏教授对相关概念进行厘清。他指出,最近20年来中国史学界在词汇史、概念史、观念史、知识转型史等领域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学术探讨,并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学术成就。目前需要在此基础上更进一步,利用在概念史“知识考古”中获得的素材和成果,有意识地去构建具有本土特色的中国近代史学术话语体系。这需要做到三点:1、以中国为本位,对近代史上的名词术语、概念观念进行分类梳理,鉴别其内在属性;2、以历史发展大势为观照,判定哪些词语、概念和观念在推动历史实践和历史变迁上起到了更为关键的作用;3、在“话语”分析基础上对众多概念、观念进行整合,以形成既包罗宏富,又有明确指向和内在逻辑关联的话语体系。随后马敏先生举例介绍了几对核心概念。

马老师介绍讲座内容

    接着,马敏教授具体讲述了概念史研究的学术进展与他的一些新思考,并介绍了概念史整合的路径与近代史话语体系建设的相关问题。马老师认为,建设话语体系需要学习和借鉴西方,但又并非全盘西化。中国近代话语体系的形成,既要“鉴诸国”,又要“法后王”,应以中国文化为基盘,选择性接收并消化西学及其表达方式,其结果只能是“不中不西即中即西”即谓之“新学”。会通中西、融通古今遂成为建构中国近代话语体系的基本原则之一。

第三部分,马老师介绍了他在“走出中国近代史”方面的最新思考和观点。马敏教授对章开沅先生“走出中国近代史”思想进行了扩展和细化,提出了四种方向指引。一是从时间上“向上延伸”,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及相关思考延伸到明清之际;二是时间上“向下延伸”,将中国近代史的研究视野延伸到1949年之后;三是在空间上引入“全球史”的概念,把握近代历史的空间展开特征及中国史同世界史日趋紧密的联系;四是在研究方法上引入多元研究方法,如比较研究、整体研究、“大数据”量化研究等。马老师最后强调,“走出中国近代史”的目的是为了回归中国近代史,走出中国近代史与回归中国近代史是辩证统一的。

现场同学提问

     讲座结束后,现场同学就讲座中的相关内容提出了一些问题,马敏老师都做出了详尽的回答,吕红亮院长在最后进行了总结,本次讲座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