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纪要 | 宫本一夫:从蒙古高原青铜墓看青铜器从欧亚草原地区传播至中原的进程

发布日期:2025-01-07 作者:撰稿:李嘉倩 图片:宫本一夫、李嘉倩 来源:

   2024年11月29日下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亚洲考古系列课程”第二讲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负一楼报告厅举行。本场课程主题为“从蒙古高原青铜墓看青铜器从欧亚草原地区传播至中原的进程”,由日本九州大学人文科学研究院教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讲座教授宫本一夫主讲。      

    课程伊始,宫本教授介绍了东亚农业起源与发展传播的概况。新石器时代,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以稻作农业为主,华北地区以粟黍农业为主。公元前4000年至3000年,气候温暖湿润,农业社会发展并向北传播至东北、西北地区。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3000年左右,气候由温暖湿润转向寒冷干燥,农业产量降低,草原地区畜牧业开始发展。总的来说,东亚的史前时代可按生业面貌划分出四个地点:中国的农耕社会、长城以北地带的畜牧型农耕社会(后发展为游牧社会),以及东北亚、东南亚一带的二次农耕型社会(经传播而形成的农耕社会)。随后,宫本教授举出了东亚农业发展传播的考古实例:在蒙古高原南部发现的磨盘和磨棒。经淀粉分析,认定外蒙古磨盘、磨棒的残留物淀粉形态类似于粟,由此推测公元前3500年左右,因气候条件适宜,粟黍农业由华北地区传播至蒙古高原南部。至于稻作农业的传播路径,宫本教授指出,应是从长江下游地区经黄海传播至山东、辽东半岛、朝鲜半岛,最后到日本列岛。本讲聚焦于蒙古高原地区,通过对其墓葬的研究,探讨蒙古高原与中原地区的文化传播关系。而有关稻作农业的传播路线,宫本教授于12月6日的第三讲“弥生时代早期灌溉水稻农业在西日本的传播”中做了具体阐述。依托上述农业发展传播路径,宫本教授引出青铜文化发展传播的路径。蒙古高原一带的北方青铜器文化以墓葬的发现居多,1998年俄罗斯学者对蒙古一带发现的青铜墓范围做出阐释:西部以赫列克苏尔(Khirigsuur)文化墓葬为主,东部以长方形墓为主。宫本教授在此基础上补充,中部地区还有一种墓葬形态,他称之为“亚腰形墓”。      

    在具体介绍蒙古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制度时,宫本教授根据其地域与特征,分别从以下几个部分进行叙述。第一,是蒙古西部早期的墓葬情况。宫本教授着重讲述了Avdalai Khyasaa遗址,该遗址内发现了比赫列克苏尔更早的墓葬。12号墓为最早的阿凡那谢沃(Afanasevo)墓葬,周边搭建一圈石块,构成石围。该墓已被盗,未发现人骨。在被盗痕迹与墓圹之间发现陶器,其纹饰等特点与蒙古西部发现的Yagshinn Khduu 3号墓(chemurchek文化)的陶器相似,推测年代属公元前22到18世纪,相当于阿凡那谢沃青铜器文化时代;15号墓为蒙克海尔汗(Munkhkhairkhan)文化墓葬。石圈排布的方式与12号墓不一致,呈横平式摆放。发现有碎骨、木勺、青铜耳环等,测年结果约为公元前18世纪-公元前16世纪,相当于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Seima Turbino)青铜文化时代。蒙古高原早期青铜器墓葬多分布于蒙古西部、西北部,或能证明青铜器由西至东的传播路线。


    宫本教授指出,青铜器的传播路径应有两条:一是偏北的路线,从土耳其及黑海沿岸出发,经过塞伊马-图尔宾诺文化从欧亚草原北部的森林地带,经蒙古高原中部向内蒙古中南部扩展,是为北方的青铜文化;二是偏南的路线,从同一起源地出发,经由位于欧亚草原地带的安德罗诺沃文化区,传入中国西北地区。中原青铜器文化的起源受第一条路径的影响较大。除此之外,这样的路径还有逐渐向南的趋势,分布在川藏地区,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本地文化。第二,是蒙古西部和中部的赫列克苏尔文化墓葬的情况。宫本教授分别介绍了Ulaan Uushig 4号墓、12号墓,Emeelt Tolgoi 4号墓、30号墓、40号墓、49号墓,Bor Ovoo 2号墓,Khyar Kharaach 20号墓、1号墓的情况及其类型。赫列克苏尔文化墓葬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到公元前9世纪,对应卡拉苏克(Karask)青铜器文化。墓葬呈现圆形、方形石墙围两种系统,石围中多存在有积石墓。宫本教授认为,圆形系统应起源于阿凡那谢沃文化系统,而方形系统则起源于奥库涅夫(Okunev)文化系统。根据有无石围、石围的形状、四角是否竖立起石头(四角石),宫本教授进行了类型学的划分,将圆形系统分为1类和2类;方形系统分为3类和4类,其中4类从蒙古高原西北向东南延伸,产生了蒙古高原的长方形墓葬。第三,是蒙古中部和东部的石板墓情况。长方形石板墓可依照石头摆放形制分为三大类,分别为1型式(长方形石框)、2型式(长方形石框并有四角石)、3型式(亚腰形石框)。长方形墓1型式又从石框外没有石头的1a式,发展成石头框外侧有石头的1b式,1a式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12世纪,1b式的年代约为公元前15世纪-公元前9世纪。长方形墓2型式又称典型石板墓,可分为2a式(长方形石框、有四角石),2b式(长方形石框、有四角石,外侧另有石头),2c式(较大的长方形石框、有四角石,外侧另有石头),代表有Daram遗址的2号墓、4号墓、1号墓等。亚腰形墓以Tevsh遗址的3号墓为代表,其年代约为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3世纪。1号墓年代略晚,约为公元前9世纪。最后,宫本教授对课程内容进行了总结。阿凡那谢沃文化与奥库涅夫文化墓葬分别代表圆形、方形两个系统。圆形平面从西向东延伸,而方形平面从北向东南延伸。阿凡那谢沃文化和蒙克海尔汗文化代表了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牧民文化伴随着青铜技术,从西向东在欧亚大陆东部草原上传播。塞伊玛-图尔宾诺文化可能已经传播到中国中原地区,并可能在中国农业社会青铜时代文化的开端发挥了主导作用。在卡拉苏克青铜时代文化阶段,蒙古高原东部广泛分布着长方形石板墓(I型),中部地区分布着亚腰形墓(III型),西部地区分布着赫列克苏尔墓。内蒙古中南部的朱开沟文化与从外贝加尔地区到蒙古中部的亚腰形墓文化有着交流关系。卡拉苏克文化时期墓葬规模的差异反映了群体规模的差异。从这个阶段开始,它标志着欧亚大陆东部草原全面牧业社会的开始。塔加尔文化(早期铁器时代)石板墓中的随葬品差异表明了个人层面的社会分化,表明了酋班制社会的出现。铁剑在这一时期成为威信财。从这个阶段开始,欧亚草原东部地区开始了成熟的骑马文化。此外,铁器文化通过草原传播到中国农业社会。蒙古高原西部的昌德曼(Chandmani)文化与早期铁器时代相对应,显示出社会分层的增加和地区酋长之间不平等的出现。匈奴的丧葬制度继承了昌德曼文化,随着地区首领的融合,匈奴游牧国家得以建立。      

    在本次精彩的课程中,宫本教授不仅为我们带来了关于青铜器从欧亚草原地区传播至中原的深入研究和见解,还通过丰富的考古实例和详尽的墓葬制度分析,为我们揭示了这一历史进程中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复杂性。课程结束后,同学们积极提问,与宫本教授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宫本教授耐心而细致的回答,使得同学们深受启发。最后,本次课程在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