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纪要】万娇 | 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小城的功能变迁:来自植物考古的证据

发布日期:2025-01-23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24年12月27日,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主办“考古科学论坛”第四十三期在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518会议室举办。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万娇研究员主讲《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小城的功能变迁:来自植物考古的证据》,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宋吉香副研究员主持。

    讲者首先回顾自2012年起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三星堆遗址青关山地点的发掘情况,指出该地点二级台地开展的一系列解剖发掘中,T5388发现的大量碳化种子为了解成都平原史前农业结构提供了宝贵资料。

    研究表明,青关山台地在大约商周之际的十二桥文化时期,植物遗存(种子)数量与种类(植物组合)相较于宝墩文化和三星堆文化时期发生了显著变化。水稻是亚洲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其在中国古代农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青关山台地T5388发现的碳化水稻,不仅证实水稻在成都平原的广泛种植,还反映出当时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水平明显提高。同时,粟为辅的农业结构也显示出成都平原古代先民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与作物组合变迁伴随的还有器物层面文化面貌的更替。研究团队在青关山台地发现了大量与十二桥文化相对应的陶器、石器等遗物,这些遗物风格、制作工艺和用途都呈现出与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明显的差异。这种器物等文化面貌的更替,进一步表明在十二桥文化时期青关山台地应该发生了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文化转型。T5388探方的植物遗存、数据特征不仅揭示出青关山台地使用功能的变化,还为探讨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小城、三星堆大城的兴替提供了新的观察视角。三星堆遗址包含的巨大城址是成都平原上少有的大型古代城市聚落,其兴衰与成都平原历史进程紧密相连。通过对比、分析青关山台地的考古资料,研究团队认为十二桥文化时期的剧烈变革可能直接导致月亮湾小城和三星堆大城的衰败。

    四川大学考古科学中心宋吉香副研究员进行评议,她指出该报告全面、深入地探讨了三星堆遗址月亮湾小城的功能演变历程,其以小见大,以点带面,管窥全豹,借助植物考古的先进方法和手段,详细分析了月亮湾小城不同历史阶段的农作物种类、分布以及农业生产模式的转化,揭示了成都平原从早期农业聚落到复杂城市功能区的演变以及衰落过程。这些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成都平原农业结构与文化面貌的认识,还为进一步探讨三星堆古蜀王国以及古代社会的发展历程提供了重要依据。参会师生就月亮湾小城变迁等诸多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