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文物融入本科实践教学的探索:2022级本科历史学专业《社会实践》课圆满完成通江老红军口述材料记录和整理工作
发布日期:2025-07-08 作者:管理员来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考古文博学院)向来重视在教学实践中淬炼教学成果。2025年6月,2022级历史学专业学生迎来《社会实践》课程。
与往年相比,此次《社会实践》课程依托邓小平故居纪念馆—四川大学国家革命文物协同研究中心这一教育部、国家文物局联合认定的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利用基地的“数字人文实验”与“大思政课程研究室”的大型服务器、数据库设备与资源,利用学院与四川省通江县政府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对通江县目前健在的126位老红军进行口述采访音视频的文字记录和整理,为同学们以后在历史专业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6月26日,学院组织选课学生在江安校区文科楼二区704会议室召开实习动员会。动员会分两个环节,一是实习带队老师见面会,二是郭书愚教授讲授口述史材料整理注意事项。见面会环节,田国励副教授作为主带队老师介绍了本次《社会实践》课程的整体安排及课程考核方案。本次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对通江县老红军口述音视频资料进行整理,该批老红军口述材料来之不易,珍贵无比,学院特别邀请了近现代史教研室主任郭书愚教授详细介绍这批口述史音视频资料,并对口述史整理的详细事项提出了具体要求。
|
6月27日至7月2日,2022级历史专业全体98名本科生,在李灿老师、田国励老师、周薇薇老师的全程指导下,于四川大学江安校区文科楼负一楼报告厅内,严格按照《专业实习计划》的规定,集中开展了为期一周的“通江老红军口述音视频资料”系统性整理工作。
|
|
为确保工作有序推进,并充分锻炼每位学生的实践能力,全体学生分为12个工作大组,每组8至9人,在此基础上,又细化出33个紧密协作的工作小组,每个单元小组2-3人,共同使用一台预先配置好的计算机终端,具体的实践有三个相互关联且层层递进的关键环节:音视频原始资料的精准转写、转写文本中涉及地名的严谨考证、以及相关人名的细致核实与确认。
在音视频转写这一基础且至关重要的起始阶段,学生们使用自备的耳机和个人携带的符合要求的Windows操作系统笔记本电脑,通过转接器连入局域网,听取由老红军亲述的珍贵历史录音资料。面对录音中因年代久远、设备限制或讲述者年龄等因素导致的语速变化、口音差异及背景杂音干扰等挑战,同学们熟练运用播放器的调速功能,灵活调整播放速度,力求一字一句清晰捕捉,进行逐词逐句的忠实转写。完成初步转写后,小组成员间互相审阅转写文本。川渝籍同学重点校对川北方言,其余同学重点标注可疑人名、地名以及可能存在的听辨疑点进行反复比对和讨论,确保文字记录的准确性。
|
![]() ![]() |
标注完疑点后,同学们先进行地名考证。面对转写文本中出现的大量历史地名,同学们利用《川陕苏区地名志》《民国四川政区沿革地图集》等基本工具书进行地毯式核对,确认地名在特定历史时期的规范名称、隶属关系及地理范围。此后的人名考证是本次整理工作中最具挑战性、也最需谨慎对待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历史叙述的真实性与人物事迹的归属。当转写文本中出现完整的姓名时,学生们首先与即时字幕对照,确认书写无误。录入完成后,通览上下文,检查有无出入之处。如是重要历史人物,则还需要通过学校数据库、近现代历史数据库查询求助。
这一周高强度的实习工作,不仅是对历史学专业学生史料处理基本功的一次全面检验和实战演练,更是对革命先辈精神的一次沉浸式学习和传承。通过亲手触摸、聆听、转写、考证这些承载着血与火记忆的音视频资料,学生们深刻体会了口述史料的独特价值与整理工作的艰辛,更直观地感受到川陕苏区革命斗争的艰苦卓绝和红军将士的英勇无畏。每一个转写的句子、每一个考证的地名、每一个确认的人名,都是年轻学子们向历史致敬、为未来存真的具体行动,是对革命历史资源的一次有效抢救与科学活化。
本年度《社会实践》课程分口述史材料和田野考察两部分。田野考察部分,带队老师将带领学生们赴川西进行实地考察,了解四川川西的历史、社会、文化与科技诸面向,增加对中国历史、社会与文化的认知。
供稿人、供图人:李诗婕
审核:田国励、胡楠芳、郭书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