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文化遗产系、博物馆教师赴中山大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系参加“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包容性实践与大湾区文化共创学术研讨会”——文化遗产系教研室活动简报(第十期)

发布日期:2025-11-11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25年11月7日,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主办的“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包容性实践与大湾区文化共创”学术研讨会在中山大学广州校区南校园马丁堂举办。研讨会聚焦“大湾区文化共创”与“包容性实践”两大主题,探讨在当前区域文化交流加速与公众需求多元化的形势下,博物馆如何通过包容性实践拓展服务边界,推动城市间、机构间以及公众与博物馆间的文化共创,构建互联互通的文化生态。我院文化遗产系教师周静副教授、李倩倩副教授,以及四川大学博物馆副研究馆员陈长虹老师应邀参与了此次研讨会,与来自学界、业界的嘉宾与谈交流,共同探索博物馆在回应社会变革与促进区域协作中的新路径。

 

会议现场


此次研讨会的开幕式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副教授、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副馆长周繁文主持。中山大学副校长谢湜、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党委书记陈险峰分别致开幕词。会议分上、下午两场举行。上午场的主题为大湾区文化共创,与谈嘉宾们围绕科技赋能与博物馆创新实践”“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表达与区域发展新动能”“大湾区博物馆合作的未来格局”3个子议题展开研讨。下午场的主题为博物馆包容性实践,与谈嘉宾们围绕博物馆无障碍建设”“包容性与全民博物馆”“博物馆公众参与”3个子议题展开研讨。


陈长虹副研究员发言


陈长虹副研究员参与了“大湾区文化共创”主题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表达欲区域发展新动能”的讨论。主持人罗攀副研究馆员的引导下,与谈嘉宾从高校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展陈创新、教育功能、跨界融合、内容重构等角度出发,分享了各自的实践与思考。陈长虹副研究员以四川大学博物馆新馆展陈设计的案例分享,提出区域性表达叙事边界拓展的思考。与谈嘉宾均认为,高校拥有扎实的科研基础和雄厚的人才储备,能够承担更多引领与创新的社会责任。

“博物馆包容性实践”主题下的子议题六“博物馆公众参与”,由我院文化遗产系副教授李倩倩担任主持,与谈嘉宾包括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研究生杨温馨、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助理馆员王妍、上海大学文化遗产与信息管理学院副院长黄洋、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博物馆学教研室主任周婧景,以及我院文化遗产系主任、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


李倩倩副教授主持子议题六


子议题聚焦何为博物馆公众参与,如何提升公众参与。李倩倩副教授在开场时提到,公众参与的议题涉及博物馆与公众的双向互动,而非博物馆单向度的资源输送,在实践的过程中受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与谈嘉宾们基于自身研究与实践经验,分享了国内外优秀案例,并从不同角度梳理了公众参与这一概念在博物馆学领域的发展变化,指出社会力量的参与推动了博物馆学从以物为本转向以人为本。其中,周静副馆长向与会专家介绍了近年来四川大学博物馆在立足高校科研优势与引领性实践的责任下开展的一系列工作,包括与四川大学华西心理卫生中心PICU合作,将博物馆空间、馆藏与神经多样性群体服务、医学科普工作相结合的尝试,以及入选联合国无障碍博物馆建设优秀案例的构思与实施过程。


文化遗产系主任、四川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周静副教授发言

 

子议题讨论结束后,广州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张强禄对“博物馆包容性实践”的主题做总结评议。他点评了与谈嘉宾在子议题六的讨论中贡献的各类观点,高度认可了高校研究者对博物馆学研究开拓的努力,并希望博物馆与高校进一步加强合作,打破学科与单位壁垒,促进资源共享与合作创新。会议闭幕式由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院长余成普主持,中山大学博物馆(校史馆)馆长吴重庆发表会议总结。吴馆长指出,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是观赏或休闲场所,更是知识获取与教育体验的新空间。他认为应构建大湾区互联互通的文化生态,各博物馆与高校加强协作与共享,以更好地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文化体验需求。博物馆的社会使命:包容性实践与大湾区文化共创学术研讨会圆满落幕后,组委会安排了与会专家一同参观了中山大学博物馆与校史馆。


与会学者调研中山大学博物馆

 

与会者集体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