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一期纪要

发布日期:2016-04-26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6年4月16日,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主办的“历史考古青年沙龙(第一期)在四川成都举行,来自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师范大学、成都大学、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成都博物院、泸州市博物馆、建川博物馆等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学者、师生共约60余人参加了本次活动。
本期沙龙主题为“观水之澜——考古学视野下的政治与社会变迁”,旨在通过对历史时期考古材料尤其是墓葬材料的考察,结合政治史、制度史等问题,从考古学的角度,透物见人,观察古代上层建筑领域的某些问题及其与丧葬文化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生动过程。本期沙龙分共有四位学者作主题报告,然后由在场师生围绕报告进行讨论,活动分为上、下午两个半场,共持续约6个小时。
 
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一期纪要366.png
沙龙会场
 
本期沙龙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青年考古学者王煜副教授召集和主持,在活动一开始,他向各位嘉宾和师生介绍了沙龙的缘起和目的。指出“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是去年在四川大学举办的“历史考古青年论坛(第一届)”的一种延续,该论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和影响,应该延续下去,其中一种方式就是明年将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的第二届论坛,而另一种方式则是沙龙活动。针对上次论坛表现出的由于形式限制不能充分讨论的问题,准备开展这一长期的沙龙活动,以促进从事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的青年学者的相互交流和共同发展。同时,他援引孟子“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向大家介绍了川大史学先贤蒙文通先生以此句阐发的治史之道,以此对本次活动主题“观水之澜”做出了一番解释。王煜老师认为考古学在今天的发展已经在以往坚实的基础研究之上,可以也应该做出一些更多的解释性的考察,而政治在历史时期中是最为重要的文化现象之一,与其他文化现象均有十分密切的联系和互动,这一时期的考古学研究中理应从考古材料中提出和讨论一些更为深入和生动的历史问题,参与和推进历史学科相关领域的研究。
 
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一期纪要831.png
四川大学  王煜副教授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教授在对沙龙活动的致辞和对青年学者的寄语中提出了关于历史时期考古的几点思考。首先,他强调,我们要不断思考历史时期考古跟历史学、美术史、中国传统金石学以及近现代西方学术之间的关系,并注意这些不同学科对我们考古学产生的影响、冲击和回应;他认为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归根到底是历史科学的研究,要以解决历史问题为研究目标;除此之外,他还认为,在这一新时代,我们面对考古材料,应该有新问题和新方法,要在继承老一代学者的基础上,有所开拓和创新,共同开创中国历史时期考古的新局面。同时,霍巍教授特地强调本次沙龙是一次开放式的学术活动,希望所有学者在会上以平等身份,积极发言探讨学术问题。
 
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一期纪要1146.png
四川大学  霍巍教授
 
上午首先由来自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索德浩博士做题为《四川汉墓演变与政治变迁》的专题报告。他通过对墓葬形制和随葬品两方面考古材料的观察和梳理,以重大政治事、社会变迁为背景,阐释了自秦灭巴蜀以降到东汉中晚期蜀地墓葬与政治的演变关系。索德浩博士同时也提出了“为何蜀地汉墓在王莽时期的变化非常大”这一问题与其他学者讨论
 
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一期纪要1319.png
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索德浩博士
 
随后,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霍巍教授、王煜副教授、马晓亮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刘未博士等学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霍巍教授首先提出了自己在汉墓变迁方面的几个问题:一是在这一整个研究中豪强的问题,亦即地方家族势力与中央政治对墓葬的影响强弱的不断交替问题;第二,关于墓葬的“汉制”在蜀地开始的节点问题,因为在蜀地墓葬形式开始向中原地区演变之时,随葬品方面仍然大量地保留着如钱树等巴蜀文化的因素。霍巍教授还就中原的意识形态对巴蜀地区的影响及经济与政治的互动关系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王煜副教授首先通过几个生活中的例子说明了国家政治对墓葬的影响,跟随霍巍教授的提示,指出应关注汉墓地方文化特色的形成、影响及其所联系的问题,而这些地方传统的分布和后世的政治分裂之间的“巧合”关系。此外,他还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观点:为何从西汉晚期就一直不断颁布的薄葬令和曹操的薄葬令最终收到完全不同的成效?其原因恐怕不在丧葬政令本身,而在于察举制度的变化,从汉代的举孝廉到曹操“唯才是举”,墓葬文化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倪润安副教授对索德浩博士提出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他谈到,在王莽时期,四川地区的砖室墓是由两京地区传入,所以,这一问题的着眼点就落在了为何砖室墓会在王莽时期广泛流行这一问题上。他认为,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对那一时期人们天地信仰观念的变化、谶纬思想的兴盛等问题进行考量。
成都博物院的苏奎博士指出,墓葬和政治制度之间存在着一种契合点,地方文化和中央文化存在着一种互动关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刘未博士提到了现今考古报告对地形表现不足的问题,表示这不利于墓葬文化中十分重要的堪舆观念和实践的研究。同时,他指出,要将汉墓放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加以思考。新津文管所的颜斌认为,新津汉墓画像石上常见的车马出行和伍伯等图像或也与官员等级存在着某种对应关系。
其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沈睿文教授带来了题为《南北朝隋唐墓葬与政治例讲》的专题报告。他通过对南北朝和隋唐一些个案的分析,以政治史、社会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文献,将考古材料的研究纳入历史的叙事之中,认为政治等级与文化是观察古代社会的两条主线。
 
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一期纪要2270.png
北京大学  沈睿文教授
 
接着便进入了自由讨论环节,霍巍教授、倪润安副教授和沈睿文教授就圆形墓,南北墓葬的差异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霍巍教授首先对沈睿文教授提出的圆形墓与政治集团的联系的观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通过泡菜坛子在南北地区流行的例子,生动地讲述了在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下,南北方墓葬的差异问题。此外,他还将圆形墓的出现与南北朝时胡风影响下的北朝毡帐的流行联系起来,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倪润安副教授提出,圆形墓的流行或许可以在南北朝时期常见的石窟的造型中寻找到一些背景,并将此与当时混乱的政治背景下,世家大族向中原政治集团的靠拢相联系。
沈睿文教授则有不同的观点,他认为,在当时混乱的政治环境下,世家大族仍保留有一定的独立性。而这种独立性则体现在当时道教与佛教的交替兴盛反映出的传统知识界对信仰的困惑上,此外,他还对自己对“太一出行”这一图像的新发现和新认识做了一定的阐释。
 
下午首先由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的倪润安副教授做题为《唐李寿墓壁画的“贞观探索”》的专题报告。他首先从宏观入手,对墓葬文化的研究进行了一个总括性的概论。然后通过对唐李寿墓壁画的北齐、北周以及其他不同的壁画因素的梳理,讲述了自己对李寿墓壁画的意图的理解。此外,他还就考古学研究中的新视角、新材料和新方法进行了一番阐述。倪润安副教授同时也提出了“东汉墓中的壁画结构和组合”这一议题与其他学者讨论
 
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一期纪要2866.png
北京大学  倪润安副教授
 
随后,霍巍教授、沈睿文教授、王煜副教授、刘未博士、马伯垚同学等学者和同学分别就南北朝墓葬文化的正统、石室墓的出现、汉代车冕出行到唐骑马出行的变迁及相关问题等进行了交流讨论。
在具体的问题方面,霍巍教授认为,由南北朝墓葬文化的正统所反映出的南北朝之间的关系脉络是值得梳理一番的,并将此与南北朝的石窟寺的各因素相对应,因为这些因素也正反映了生活在当时的帝王和民众的信仰。在方法论方面,霍巍教授强调要进一步地关注历史视角下的考古学,要从小处着眼以解决宏观问题,并将考古学及其他学科的若干因素相结合,以扩大考古学的话语权。
王煜副教授提出,要使历史时期考古在历史研究中大有作为,要进一步地加宽自身的知识结构,以达到触类旁通。并以“车马出行—厅堂拜谒”这一图像对社会上拜谒风气与汉代察举制度的体现为例,谈论了将考古材料与历史背景相结合的重要性。
沈睿文教授则就唐初石室墓的再次出现反映出的唐宋之变和唐宋两朝对汉文化的取舍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刘未博士则对墓葬文化中的所谓复古现象,即当时人对古人墓葬制度的了解程度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马伯垚同学提出了“从汉代车冕出行到隋唐骑马出行的变迁是否是唐代对汉魏旧仪的舍弃”这一问题。倪润安副教授认为,这种变化是唐代时人对礼俗的不同取舍,是对前朝旧俗的不同扬弃;霍巍教授则注意到,这种变化或因为南北朝之后,在胡风影响下,对旧仪的取舍态度的变化和新因素的注入。
本次沙龙的最后一场报告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的刘未博士带来的《等级与身份:宋代官员墓葬的再思》。刘未博士从宋墓等级制度研究的困难谈起,并通过对一批宋代官员墓葬材料的梳理,表现了宋代官员墓葬的差异性,由此来说明观察视角转换的重要性,并希望能丰富现今学界对宋代官员墓的理解。
 
历史考古青年沙龙(成都)第一期纪要3626.png
中国人民大学 刘未博士
 
接着便进入了自由讨论环节,四川大学研究生院的胡松鹤老师、泸州市博物馆的赵兰老师等师生与刘未博士进行了交流、讨论。
胡松鹤老师以四川的安丙墓为例,提出了宋代法令与实际操作的差异问题。刘未博士认为,宋代官方的政策与地方的政策或许本来就不在同一个体系下,在宋代,同时存在着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政策,只是那一部分体制外的政策没有或者很少地存留于文本。
泸州博物馆的赵兰老师提出,官方的特地批准与个人的地方性选择是否能作为两套系统。刘未博士认为,当官方特地对某件事批准时,这件事便带有了一定的政治意义与符号意义,并且,政治本就存在一定的多元性与丰富性。
除此之外,其他的一些学者和同学还就“韩琦墓葬的南北性质”、“宋代官员和文人的墓葬”、“宋金时期的双层墓葬”等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交流讨论。
自由讨论环节结束后,霍巍教授就自己的关于这次沙龙的感想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对这次沙龙的召集人和演讲者表示了感谢,表达了自己对学术沙龙这一形式的赞许,和对这几位青年学者带来的丰富信息、问题意识以及他们对历史时期考古方法论的实践的高度赞扬,并对下一期沙龙表示期盼。
活动的最后,本期沙龙的召集者王煜副教授做了总结发言,再次对与会的专家学者以及同学的表达了感谢。他指出,政治虽然重要,但仅仅是古代墓葬所能反映的社会文化问题中的一个方面,我们不仅要进一步深化和探讨墓葬与政治的相互关系等问题,更要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打开视野,做到文史哲皆通,并鼓励新一批的考古学生多读书、多涉猎、勤思考、勤写作。最后,他又提出如何深化对中国古代考古学即金石学的研究与现今考古报告的程式化写作法这两个问题与同学们继续思考,这次沙龙也就此圆满落幕。
 
(原载“中国考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