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举办“手工业考古·重庆论坛—中国西南地区冶金与盐业考古学术研讨会”
发布日期:2016-06-29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6年6月17至20日,由重庆市文物局主办,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承办的“手工业考古•重庆论坛—中国西南地区冶金与盐业考古学术研讨会”在重庆召开。
手工业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检验古代社会进程的一把钥匙。近年来,西南地区开展了包括铜、铁、锌、汞、盐等门类丰富的手工业考古调查和发掘,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本次会议旨在交流西南地区近年来手工业考古的新成果,进一步加强区域考古协作,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推动手工业考古的深入。
来自英国剑桥大学、英国埃克赛特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大学、四川大学、山东大学、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贵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等机的40余位国内外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还吸引了西南地区的文博工作者、院校师生、文物保护志愿者及《中国文物报》等媒体记者等一同参会。
开幕式上,重庆市文化委员会副主任、重庆市文物局局长幸军向与会代表表示了热烈的欢迎;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邹后曦介绍了重庆地区近年来手工业考古的收获及举办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初衷,并就手工业考古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李映福教授重点回顾了西南地区以盐铁为中心的手工业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强调开展手工业考古研究的重要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白云翔研究员从本次手工业考古论坛的首创性、对西南手工业考古的推动性以及促进全国手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和利用三个方面分析本次会议的非凡意义。
在为期一天的学术讨论中,先后有22位学者围绕着冶金考古与盐业考古两个中心介绍了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内容涵盖手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体系、冶金与盐业考古的发现与研究、冶金手工业技术与制盐手工业技术研究等三个方面。研究视野开阔,材料新颖而广泛。特别是来自海外的学者站在欧亚大陆的角度,为本次会议带来了冶金考古最前沿的理论方法与案例分析研究。其中,英国剑桥大学梅建军教授介绍并评议了英国牛津大学关于中国青铜和铁器时代金属原料流通问题的研究方法和认识,英国埃克赛特大学高级讲师Gillian Juleff阐述了其在南亚与英国开展的冶金考古调查与研究案例。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孙华教授在最后的学术总结中指出,本次学术会议首次以区域手工业考古为主题,论题既集中又广泛,既有对理论方法发展的回顾也有对考古材料的梳理,对我国西南地区的手工业考古的发展影响深远。
会议最后议定2017年的西南考古协作会由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承办。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就如何持久稳定地建立手工业考古的学术交流机制提出建议,与会单位及代表一致同意以此次“手工业考古·重庆论坛”为契机,由西南考古协作会协调参会单位及代表,成立由白云翔(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施劲松(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孙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陈建立(北京大学文博学院教授)、梅建军(英国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研究员)、苏荣誉(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王青(山东大学考古系教授)、周科华(四川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江章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李林辉(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闵锐(云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林强(广西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周必素(贵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邹后曦(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李映福(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等专家组成的“‘手工业考古·重庆论坛’专家委员会”。这是一个开放式的,以手工业考古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旨在通过手工业考古发现与研究的交流,推进我国手工业考古的深入。
会议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考察了彭水县中井坝盐业遗址、郁山盐厂遗址以及涪陵区陈万宝庄园,深切感受到近年来重庆在手工业考古方面取得的成就。
本次论坛主题突出、发言精彩、讨论热烈,反映了手工业考古的良好发展态势。同时,会议也为西南区域考古协作、国内外学者交流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