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德斌教授讲座:世界秩序的转型与世界近现代史研究
发布日期:2016-10-09 作者:管理员来源:
9月29日上午,在四川大学望江校区文科楼358会议室,吉林大学刘德斌教授以“世界秩序的转型与世界近现代史研究”为题,为在场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报告。刘教授是吉林大学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校长助理兼公共外交学院院长,吉林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史学集刊》主编。刘教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与当代国际关系问题等领域的研究。正逢四川大学120周年校庆庆典,刘教授的报告为巍巍学府增添了更加浓厚的学术气氛。
本次学术报告由我院原祖杰教授主持,周琳、王娟、王禹、石芳老师和众多研究生、本科生一同参加,在场座无虚席。在祖杰教授对主讲人和报告题目进行简要介绍后,刘德斌教授开始了本次报告。刘教授的学术报告主要包括世界秩序的争论、历史的报复、世界秩序的崩塌(与重构)、世界现代史的困惑、中美关系问题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首先,刘教授认为,在过去四五年来,中国学术界、国际学术界关于世界秩序的争论非常多。为此,刘教授主要为在座师生介绍了三种观点:其一,美国记者罗伯特·卡普兰认为,随着俄罗斯和中国经济的恶化与中亚威权政治的垮台,欧亚大陆将陷入新一轮地缘政治争夺和战争;其二,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朱云汉认为,现在并非非西方大国的崛起,而是整个非西方世界的崛起,它是对过去300年历史的颠覆,而中国的崛起对人类社会探索具有普世意义;其三,全国人大常委会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我国公共外交的领军人傅莹把世界秩序分为世界秩序、国际秩序与全球秩序。所谓世界秩序(World Order)是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国际秩序(International Order)是二战后以联合国系统为主的构建延续至今的秩序,全球秩序(Global Order)则是不同于前两者的新秩序,它要推动全球化继续往前而非逆全球化。在刘教授看来,虽然关于世界秩序的争论连篇累牍,但大致可分为以上三种。
在报告的第二部分,刘教授认为,最近的国际冲突及其所展现出来的矛盾,很多都是二战以来的历史强行掩盖下去的,比如乌克兰危机、中东解体、英国脱欧、贫富失衡、人口结构失衡等问题,这即是“历史报复”的体现。随后,关于世界秩序的崩塌(与重建),刘教授就“中东国家和区域国际秩序的崩塌(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破产),东方与西方、西方与非西方、南方与北方界限的重组,价值观联盟,大国协调”等问题与在座师生分享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国际关系理论解释不了现实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它把每个国家都无差别看待。与此相反,刘教授认为国家是有差别的,他把国家分为三种类型:已构建国家(如欧洲国家即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中的原型国家)、再构建国家(如日本、中国、伊朗)和构建中国家(如叙利亚)。在报告的第四部分,刘教授就“社会发展模式与世界现代史、跨境族群的分布与现代世界的冲突、世界秩序的文明等级”等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实际上,“什么是世界近代史、什么是世界现代史”仍然需要进一步探讨;未来世界秩序是不是某种帝国的翻版,仍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的“一带一路”将面临严峻的社会环境,但也有相应的破解方法;“一带一路”一旦实现,它将可能是对整个欧亚大陆战略结构的重组。此外,关于中美关系问题,刘教授认为,中国和世界都面临着转折,中美关系从来不只是简单的两个国家之间的关系。研究美国史的学生不应该仅限于把美国史作为国别史来研究,而应该把它跟现代世界的来源、发展以及中国的命运结合起来。
刘教授学术报告后,原祖杰教授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一点期望,希望在座师生做历史研究要有现实关怀,如此才有研究的倾向性,方能形成问题意识,从而反映问题并解决问题。原教授总结报告后,在座师生在提问环节与刘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最后,学术报告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