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蕃时期与中亚交通道路的考察

发布日期:2017-05-04 作者:管理员来源:

       4月27日晚,北京大学历史系王小甫教授以“吐蕃时期与中亚交通道路的考察”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所111会议室为我所师生带来一场精彩的学术讲座。本次讲座为“四川大学藏学所珠峰名家论坛”第四讲,由熊文彬教授主持。藏学所巴桑旺堆教授、徐君教授、张延清副教授、玉珠措姆副教授、杨清凡和罗鸿等老师,以及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到场聆听。
       王小甫教授1952年生于四川成都,197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至1989年,在北京大学完成本硕博的学习。1994年赴英国剑桥大学东方学系做博士后研究,主攻中国古代史,尤其是隋唐史、中国少数民族史以及中国与周边关系史,掌握英语、俄语、日语、藏语、波斯语和阿拉伯语等多门语言技能,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1.jpg
       讲座伊始,王教授首先交待讲座的缘起和考察背景。王教授与霍巍教授共同关注吐蕃与中亚的交通道路,此次讲座亦是应霍教授邀请,由霍教授拟定的讲座题目。王教授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就丝绸之路制定了总体研究计划,认为丝绸之路是一个对话之路,曾发起了多次考察,包括:荒漠之路、草原之路、绿洲之路、佛教之路、海上丝路。此后日本画家平山郁夫将其从长安画到罗马的绘画收入部分捐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平山郁夫奖学金,每年在全世界遴选十位学者,每人资助一万美金去考察丝绸之路,王教授是第二批获得“平山郁夫丝路研究奖学金”资助前往考察的专家。
        紧接着,王教授分享了自己成功申请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平山郁夫丝路研究奖学金”项目的经验。王教授的博士论文是《唐、吐蕃、大食关系史》,侧重于政治史,他说自己一直有意做全面的对外关系史,但囿于主客观条件限制,一直未能实践。他强调,当下的“一带一路”全球战略以丝绸之路为依托,这既是历史符号,也是现代意义上的对外文化交流。随着时间的推移,丝绸之路发展到今天,其外延内涵都有所扩大,今天讲的丝绸之路是广义的丝绸之路。既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丝绸之路研究视域主要集中在荒漠、荒原、绿洲和海上,基于前期研究,王教授认为,西藏也应当纳入丝绸之路的研究范畴。  
        王教授谈到,上述课题的申请必须要有前期研究成果,王教授的研究成果是其之前的一个青年学者项目: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他的研究计划包括三步:第一,丝绸之路发展到今天,其内涵外延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扩大。它的内涵已经不只是研究丝绸贸易,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已经扩大到整个东西文化交流,现在用的也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的外延原先只讲绿洲之路,现在已经有草原之路,也有海上丝路,空间也扩大了。第二,在这样一个前提下,西藏高原与外部的交通也应当纳入丝绸之路研究的关照体系中,以填补该研究的空白。第三,王教授本身就是研究西藏高原与外部交通的学者。在此条件下,王教授成功申请到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平山郁夫丝路研究奖学金”的资助项目。
        王教授的考察从1993年7月6日至9月20日,历时两个半月,在蒙古、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巴基斯坦和我国新疆西南阿克赛钦地区及西藏西北阿里地区考察古代交通。考察的重点是七至十世纪西藏高原通其西北之路,包括:西藏最早通新疆之路、喀喇昆仑山区的古代交通、吐蕃(629-848)西进中亚之路以及葱岭山区的南北交通,主要考察交通路线的走向即古代人通过的可能性,同时也调查了一些古迹及民风民俗等与古代文化有关的材料。在实地考察中重点关注山口、路口、河口、渡口,以及自然地理如山、河、路的关系,气候、植被与经济生活关系等非到实地不能感觉到的情况。王教授的考察线路主要分以下几个阶段:
 2.jpg
   王教授考察线路示意图
       一、北京——乌兰巴托——新西伯利亚——塔什干
       王教授首先从北京坐火车到达蒙古乌兰巴托。他考察了元代万安宫附近的哈拉和林,哈拉和林位于鄂尔浑河谷地区,这一带非常富饶,其农场一年的正常生产可以提供蒙古三分之二的人口一年的粮食。这条河谷自匈奴时期开始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中心,回鹘牙帐城、突厥碑铭在此河谷发现,13世纪前期成吉思汗大帝国亦建都于此。从乌兰巴托坐火车到新西伯利亚,沿途可见蒙古商贩兜售中国货物。从新西伯利亚坐飞机到塔什干,王教授说由于自己是第一次坐飞机,在飞机上不敢接受饮料吃食,带的三千美金现金也放在旅游鞋里踩在脚底下。他进一步强调,塔什干在苏联解体后呈两个倾向,一是突厥化,二是以伊朗为首的伊斯兰宗教势力的渗透。王教授凭借自己流利的阿拉伯口语,与当地人接洽,参观了塔什干当时新成立的河中地区伊斯兰教协会。
 3.jpg
(塔什干老城河中地区伊斯兰协会门前)
       二、塔什干——奥什——阿拉木图——乌鲁木齐
       王教授接着从塔什干坐汽车到吉尔吉斯斯坦的奥什,奥什曾经是吐蕃人活动的地方,对考察至关重要。从奥什向北,吉尔吉斯斯坦的北部流淌着楚河和塔拉斯河,两河之间隔着吉尔吉斯山,就是现在讲的天山廊道西段。王教授认为吐蕃时期的泥孰没驮城在千泉,当时吐蕃人的活动不太可能走农业发达地区。天山廊道从中国境内一直延伸到江布尔(今塔拉斯)段,塔拉斯就是高仙芝打败仗后造纸术传出的地方。从奥什过骆驼水山口,路途险峻,吐蕃活动的泥孰没斯城与碎叶城都在山口北面。在楚河河谷,吐蕃的活动跟丝绸之路天山廊道段实际上连在一起,王教授由此推断吐蕃活动的道路交通网络其实也是丝绸之路网络的一部分。
       费尔干纳盆地东边国界复杂,前苏联人按经济分工划分地带,王教授去之前已经发生了两次大的民族冲突,考察屡遭军警刁难。他在这一带主要观察自然风土民情,以期考察吐蕃人和大食人的关系。王教授本想从中亚飞到卡拉奇再沿途考察回中国,但是没有找到相应航班,最后坐汽车到阿拉木图,又从阿拉木图飞到乌鲁木齐。时值南疆发生暴恐事件,王教授住在朋友家里,朋友第二天就去参加防暴值班。第二天,王教授走在乌鲁木齐街头,买了四份旅游地图,从其中一份地图获悉喀什夏天有旅游车去巴基斯坦,于是坐飞机飞到喀什。
 4.jpg
(王教授考察路线)
       三、乌鲁木齐——喀什——吉尔吉特
       抵达喀什,当地正处于半戒严状态,王教授在旧交际处(英国驻喀什领事馆)附近找到国际旅游班车,坐车经中国登山队的训练营地慕仕塔格山下和红其拉甫山口,沿洪扎河谷到达吉尔吉特。中巴公路是冰川地形,山高水深,滚石不断,常年塌方。在吉尔吉特,王教授花了800美金雇了一辆吉普车,再溯吉尔吉特河往上游走。沿途开车行驶就像牛往山上爬,没去的人觉得无路可走,去了觉得山口也可以走。中国人之前没去过,只有日本人去过。王教授与司机同吃住若干天终于到达奇特拉尔。奇特拉尔西北历史上有所谓的“吐蕃之门”,从大食看叫“大食之门”,从吐蕃看才叫“吐蕃之门”。吐蕃之门是吐蕃人进入中亚的重要道路,其坐落的山岭也是青金石的产地,对此玄奘曾有提及,马可波罗在其游记里也提到全世界只有此地产青金石,此地东北瓦罕谷地的昏驮多等三处城镇非常重要。吉尔吉特河上有悬拉的吊桥,河边路旁巨石上有岩画作为路标,王教授发现岩画多在河边、路边、山口集中,但它们的年代很难判定值得进一步考究。
 55.jpg
(吉尔吉特河沿途岩画)
       吉尔吉特是曾经的小勃律地区,小勃律一直与吐蕃交好。沿着吉尔吉特河往上游到奇特拉尔的那条路,在小勃律未正式开通之前,吐蕃曾向小勃律借道。后来吐蕃占领“九城”,王教授认为“九城”可能都分布在洪扎河谷。红其拉甫山口在古代不通路,通路可能是明铁盖山口,当地塔吉克人认为更多的是走星峡尔山口,这条河谷比较重要。从洪扎河谷到星峡尔山口,进入中国境内。经过泽拉夫善河(塔吉克语意为“散布金子”),其源头在星峡尔,这一带非常富饶。从乌仗那故国达丽逻川去羯师这条路对吐蕃进入中亚非常重要,据汉文史料记载,这些小国与吐蕃都非常友好,是当时的咽喉要道,喀喇昆仑公路考古发掘的古铭文也都在这一带。
       四、吉尔吉特——喀什——狮泉河——日喀则——拉萨
       在考巴基斯坦北部考察完毕,由于穆斯林派际争斗,巴基斯坦戒严部队将王教授护送通过暴乱地带。他回喀什又去叶城阿里办事处。接着他坐车到狮泉河,再到日喀则,去日喀则考察了扎什伦布寺,最后抵达拉萨,至此,为期两个半月的考察圆满结束。
       讲座之后,熊文彬教授对讲座进行了评议,同时对王教授为大家带来的精彩、传奇、富有冒险和献身精神的考察经历表达感谢。张延清老师就吐蕃时期吐蕃走阿克赛钦荒漠(即今天的新藏公路线)去于阗的可能性,可否经阿里通过新藏公路到达于阗,向王教授请教。巴桑旺堆教授引出藏文文献的线索,就唐代大勃律地区人们的生业模式问题与王教授进行交流。王教授认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唐代大勃律地区很可能以农业生产为主,因为卡普鲁(古代大勃律都城贺菩劳城)在河谷地区,便于农业,巴基斯坦北部也是有地就耕种,而拉达克(古代女国)和勃律在吐蕃占领时期也开始了交流与融合。最后,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落下帷幕。
 5.jpg
(讲座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