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2018年"川大博物馆文创开发、设计与推广"跨学科PBL课程建设第一期工作坊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19-01-07 作者:管理员来源:
2018年12月28日下午,成都迎来了第一场降雪,我院四川大学“跨学科专业一贯通式人才培养专项项目”——"川大博物馆文创开发、设计与推广"跨学科PBL课程建设 (SCUKG035) 第一期工作坊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紧张准备、筹措之后,终于拉开了序幕。
与室外低气温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四川大学博物馆演播厅内不同专业背景的师生济济一堂,充满热情与暖意。第一期工作坊的主题为“博物馆与文物:什么样的藏品?什么样的博物馆?”,旨在以五场精彩讲座从学术研究的角度为同学们介绍川大博物馆及其特色藏品。
下午13:20,川大博物馆副馆长、考古系文物与博物馆教研室主任周静副教授为大家带来了第一讲发言《四川大学博物馆概述》,从川大博物馆的历史、藏品特点与未来规划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了今日的川大博物馆之全国乃至世界大学博物馆行列中所肩负的职责与发展目标。周静副馆长还代表川大博物馆赠送给现场每位同学们一本《百年华章——四川大学博物馆简史》,以鼓励同学们走进川大博物馆、关注川大博物馆。
周静副馆长
讲座现场与川大博物馆赠书
第二、三场讲座由陈长虹副研究员结合川大博物馆两处重要馆藏——东汉“鲁秋胡妻”画像石函、清未民国成都民间花轿为大家带来题为“道德、秩序与情色”系列深度解读。陈长虹博士从“秋胡故事”不同版本中女性角色的表达与流变,到晚清以来成都世俗生活理想与传统观念的调和方式,为大家展开一幅他者眼中的女性角色变迁史图卷。
陈长虹副研究员
在第四场讲座中,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董华锋副教授就川大博物馆馆藏南北朝时期的石刻佛教造像,为大家做了一场题为“四川大学博物馆里的巴蜀石刻佛教艺术简史”的专题发言,董老师将川大博物馆藏的南朝佛教造像放置于巴蜀佛教艺术史发展脉络之中,勾勒出巴蜀石刻佛教艺术的独特性格,进而将话题延伸至佛教文物考古的研究与展览之中,鼓励同学们去潜心发掘佛教文物考古背后潜藏的更为精彩的故事。
董华锋副教授
最后一场讲座,由四川大学博物馆馆员新巴.达娃扎西老师为大家讲解“四川大学博物馆藏格萨尔王与三十大将唐卡”。扎西老师由什么是唐卡?如何识读唐卡?格萨尔是谁“格萨尔”研究为什么重要?等问题层层切入到川大博物馆藏品库中的珍稀馆藏。扎西老师提示大家关注、联系近日“国家宝藏”中四川博物馆馆藏的格萨尔系列唐卡,由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唐卡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藏族历史与文化。
新巴.达娃扎西馆员
五位讲者的发言结束之后,时间已是下午六点过,同学们依旧情绪饱满,积极踊跃地向五位讲者提问、交流。
部分提问的同学
李倩倩老师
本次工作坊由博行物语博物馆学社的成员考古学研究生同学乔丹、刘磊、17级本科同学刘金鑫、肖依娃、卜安冬、孙唯祎、杨德兴、李鸿烨提供现场的布置工作,陈家宝与“景观学社”雷雅钦同学负责社团公众号的宣传工作,考古系文物与博物馆学教研室李倩倩老师担任策划与学术主持。
包括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设计艺术专业、成都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专业、我院历史学、旅游与会展、考古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等专业的本科与研究生共计六十余名同学参与了本次工作坊。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孟杨副馆长、四川大学艺术学院蔡端懿博士、李贞老师,四川大学博物馆创新部张苹主任、展陈研究所李林主任、深蓝智库向骏工程师,以及我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教授、鲍成志副院长莅临现场,他们或与同学们并肩而坐聆听讲者发言,或寄语同学们。
鲍成志副院长
孟杨副馆长、李林主任
李林老师 (右)
张苹老师
李贞老师、蔡端懿老师(左、左上)
刚刚结束了斯里兰卡考古工作,清晨方才风尘仆仆返回成都的霍巍院长参与到了同学们的问与答之中。
我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霍巍教授深情地向参与工作坊的老师、同学们表达谢意,感谢大家对四川大学博物馆更进一步的关注。他寄语各专业同学们:本次工作坊意义在于,使我们这样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博物馆真正发挥出学术、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效应。川大博物馆的收藏非常丰富,这当中凝练了几代人辛勤的工作与研究。今天看到这个川大人自己的工作坊,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们川大博物馆有8万多件藏品,这当中相当一部分文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如何把它们真正的盘活?资源摆在我们面前,使用什么样的途径,如何使我们的研究发挥更大的学术效应,将其运用于社会、教育、经济、文化等层面?博物馆、文物与我们今天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关于藏品和博物馆本体的讨论是一个很好的开端,但是我们的工作永远在路上。我期待着大家能多给我们建议,博物馆、博物馆学、博物馆人、都乐于置身其中,与大家共话博物馆的新未来。
霍巍教授
霍巍院长
最后,连续五小时的第一期工作坊活动在飘雪的夜幕圆满落下帷幕。